大家好建筑公司 ,我是高启熊,一位深耕工地的工友,在漫长岁月中专注心态提升,如果同样迷茫,来这里唠唠嗑吧!
01
原本土木应届生很高兴能够入职公司,打算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,但是入职后才发现职场不仅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,甚至是很残酷建筑公司 。
今天看到一位 2024 届土木应届生入职后发的帖子,表示如今的建筑公司招聘满满,而背后的原因更令人咋舌建筑公司 。
主要内容如下:
我是2024级应届毕业生校招进入了陕某建底下的某个子公司,分配 xx 公司一共12个人,刚来公司 xx 天天让给我们洗脑,感恩公司给你们工作机会,一个月后公司直接裁掉6个新人,2个月又裁掉3个新人,等于吃了人家应届生身份,还有3个人全是很牛皮 的 G 系户所以没有裁掉,后来听说不是他们想招应届生,而是公司有任务让他们招人,他们打算后面只要给他们分配应届生全裁掉,因为应届生裁员赔钱很少建筑公司 。
简单梳理一下文中逻辑:
(1)2024 年该公司容纳新员工校招 生 12 人;
(2)1 个月之后裁掉了6个;2 个月后又裁掉了 3 个建筑公司 ,还有3个是有人脉关系,暂时保住了饭碗;
(3)该公司原没有能力招聘新员工,但最终还是招进来,趁着应届生“便宜”采用了裁员方式建筑公司 。
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建筑公司 ?
02
之前也听过类似的操作,前不久也写了一篇文章,主人公是一位入职半年后接到公司通知要求离职的员工建筑公司 。当时这位员工的感受是: 身边一届入职的已经走的差不多了,也感觉自己已经到这一步了,并不惊讶,接下来会拿着这半年的工资去全职备考,冲刺一下省考。
如果说对这位员工是有惋惜之情的话,那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的经历算是十分不幸运了,一两个月就被裁员,这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做出来的事情建筑公司 。
我翻看了一下评论建筑公司 ,发现这竟然不是个例:
“23毕业,陕 F 建,当时招了200多个,干了三个月,我们项目去的19个新人被裁的走的剩了3个,人事打电话说季度考核不通过建筑公司 。”
19个新人走了16个建筑公司 ,如果公司以季度考核不通过为由,那么我瞬间产生了两个疑惑:
(1)贵公司所谓的季度考核标准是什么?仅仅3人通过建筑公司 ,这个标准是不是有点高了?
(2)既然短短3个月考核不通过的有那么多人建筑公司 ,那当时招聘的时候是怎么衡量他们的通过标准的?
其实结果已经很明显了,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如果以考核不通过为由,本意是想劝退员工的话,这样的做法未免会让人感到寒心建筑公司 。
一来建筑公司 ,刚刚3个月就遭受裁员,所获的金也不过寥寥无几;
二来建筑公司 ,刚入职3月,此时应届生身份没了,用非应届的身份去和当年应届生去竞聘一个岗位,这种难度可想而知!
其实,赔多少钱、找什么理由,那都是不重要的,当公司在费尽心思谋划裁员之前计划的时候,该公司背后的社会责任感早已荡然无存建筑公司 。
听这位员工透露: 听说该子公司背负了一个招聘任务,当年招聘人数不少于 xx 人,这也是造就了招进来随后即裁员的直接原因建筑公司 。
我不清楚该公司是如何运作的招聘计划的,显然,公司内部的矛盾已经不支持他们进行招聘了,还在勉为其难、将错就错,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看也给这些员工,却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建筑公司 。
对于公司来说,只是少了一些资金,却浪费了这些新员工大好光阴,以及最重要的“应届生身份”建筑公司 。
03
有个投资公司的甲方朋友透露: “所在公司去年就停止社招了,还坑了一批东南、同济的应届研究生,刚入职就降薪建筑公司 。”
估计这种情况与文章这个案例极为相似,只不过这家投资公司并没有采用裁员的方式,而是用降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建筑公司 。
归根结底,学生在职场选择方面没有太多的甄别能力,他们往往会被某些公司花里胡哨的招聘和培养计划所蒙蔽,最后踏错了船,是顺是逆,只能任凭运气建筑公司 。
未来这种现象仍需联合整治和改善建筑公司 。
1、学生端建筑公司 ,增加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,打通信息壁垒,在校期间多了解就业环境的变化,如果有时间可以多尝试不同岗位的实习;
2、学校端建筑公司 ,应当增加一些职业发展规划的必修课程,让大学生的学生有迹可循,而不是一味地做一些表面的提高就业率的面子工程;
3、企业端,要肩负起容纳学生就业的重任,同时也要考虑新员工的培养计划建筑公司 。
最后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监督,可能说时容易做时难吧,未来在就业端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在社会保障方面没有捷径建筑公司 。
今天先写到这里吧建筑公司 ,感谢各位宝子的观看和支持,我们下篇再见!